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第24章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专题研究部署全面从严治党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深入回答管党治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作出总体部署,升华了对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行动纲领。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成果、思想成果、制度成果,是指引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一 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相继就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部署,这次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渐次展开、深度推进,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和历史担当,对于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面从严治党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保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进行的具有开创性、战略性的大布局,是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顶层设计,明确了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新方略。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既是“四个全面”的重要内容,也是“四个全面”的根本政治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党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党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排除各种干扰,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党的领导来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有序推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从严治党,最根本的就是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抓思想从严、抓管党从严、抓执纪从严、抓治吏从严、抓作风从严、抓反腐从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巡视利剑”作用,不断加大管党治党力度,有效净化了政治生态,党内正气上升,党风民风明显好转,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积聚了强大正能量,得到全党全社会高度认同。当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一场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与此同时,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切实增强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意识,保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定力,以严的要求、严的标准、严的措施落实好管党治党责任,真正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既需要全方位用劲,也需要重点发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必须把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作为重要抓手。这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准则》和修订后的《条例》,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深刻总结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直面当前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吸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聚焦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围绕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和加强党内监督,提出明确要求,作出了更加系统、更加具体的规定。两部党内法规集中了全党的智慧,体现了继承性、时代性和创新性,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的基本遵循,是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新的制度安排,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

二 切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确保全党思想统一、步调一致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政治基础,是确保全党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的重要手段。全会审议通过的《准则》,针对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新情况新特点,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明确了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方向目标、原则立场、任务举措,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根本遵循。

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党内政治生活,并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认真总结党内政治生活正反两方面经验,于1980年专门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实现拨乱反正和全党工作重心转移,促进党的团结统一、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四年来的实践深刻表明,要把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决好,要有效化解党面临的重大风险和挑战,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扎紧制度的笼子,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严起,切实加强和规范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

新时期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对象。《准则》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着力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着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着力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努力在全党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六中全会强调,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关键是高级干部,要为全党全社会作出示范。

新时期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主要任务。《准则》就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和保障党员权利、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等12个方面作出规定、提出明确要求。《准则》既是党章规定的具体化,也是近年来全面从严治党实践形成的一系列举措的系统化;既指出了病症,也开出了药方;既有治标举措,也有治本方略,是我们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我们要抓好思想教育这个根本,抓好严明纪律这个关键,抓好选人用人这个导向,用好组织生活这个经常手段,抓住继承和创新这两个关键环节,严肃认真地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三 加强党内监督,永葆党的肌体健康

全会审议通过的《条例》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题,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变化,在2003年颁布施行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内监督的实践探索及时转化为制度成果,实现了党内监督制度的与时俱进。《条例》聚焦党内监督存在的薄弱环节,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党内监督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任务、对象和方式等,为全面从严治党锻造了新的制度利器。

加强党内监督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强化党内监督,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就把“党内监督”作为加强党建的重要内容,奠定了党内监督的基础。长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监督,采取了有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一些党员干部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正风肃纪、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之以恒纠正“四风”,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全党全社会高度认同。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问题,把强化党内监督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使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充分释放出来。

党内监督的任务和监督内容。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各种监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条例》指出,党内监督的任务是确保党章党规党纪在全党有效执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重点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保证党的组织充分履行职能、发挥核心作用,保证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党的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监督的主要内容是党内领导干部和各级党组织遵守党章党规和国家宪法法律,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廉洁自律、秉公用权等方面的情况。各级党组织要把信任激励与严格监督结合起来,促使党的领导干部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

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体系,实现五种监督全覆盖。《条例》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党中央统一领导,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体系。党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全面领导党内监督工作。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听取中央政治局工作报告,监督中央政治局工作,部署加强党内监督的重大任务;党委(党组)在党内监督中负主体责任,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党的工作部门应当严格执行各项监督制度,加强职责范围内党内监督工作;党的基层组织应当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各级党组织要把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国家机关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把加强监督的制度规定作为硬约束,增强积极开展监督、主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推动党内监督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四 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第一位的政治纪律

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凝聚力量、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对全党团结一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对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意义重大而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出发,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局面,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全党的高度共识,是众望所归、当之无愧、名副其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党和国家根本利益所在,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也是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夺取伟大斗争胜利的迫切需要。

确立坚强的核心领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确立并维护党的领袖的权威,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条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革命实践中,特别是在对巴枯宁无政府主义否定无产阶级政党权威的斗争中,撰写了《所谓国际内部的分裂》《社会主义民主同盟和国际工人协会》《论权威》等重要著作,驳斥了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和分裂主义思想,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的极端重要性。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指出:权威和服从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确定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无产阶级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夺取政权以后,都必须维护无产阶级专政的权威,利用这个权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新政权,并运用这个政权去组织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不仅革命权威、政治权威具有重要作用,个人权威、领袖权威同样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恩格斯指出:“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形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都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而不管社会组织以及生产和产品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是怎样的。”在领导集体中,领导核心的地位最根本、最重要。1871年建立的法国巴黎公社是世界上无产阶级专政的首次尝试,在总结公社失败教训时,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根本观点,同时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列宁在一系列著作中科学阐明了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一致性的关系,强调无产阶级政党领袖在革命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他在《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一文中指出:“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他说:“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这都是起码的常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的关系学说。历史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马克思主义由一个在欧洲徘徊的共产主义的“幽灵”,成为全世界工人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力思想武器,指导着工人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斗争,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而这一切无一不是在强有力的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坚强领袖的领导下完成的。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苏东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无一不是这些国家执政的共产党及其领导人,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丑化、妖魔化党的领袖,削弱或放弃党的领导所致。

中国共产党自身加强领导核心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也充分表明,必须要有坚强有力的党中央核心。遵义会议前,我们党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和博古,都没有形成坚强有力的党中央,更没有形成一个众望所归的党中央核心、全党的核心。这是党的事业几经挫折甚至面临失败危险的重要原因。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我们党开始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成熟的领导集体,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其后几十年里,我们党在坚强有力的党中央领导下,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1957年5月,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们党领导核心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因为有毛主席作领导核心,‘文化大革命’就没有把共产党打倒。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因为有这个核心,即使发生了两个领导人的变动,都没有影响我们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始终是稳定的。”党成立95年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使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些重要论述和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是历史实践的客观反映,值得我们深刻领会和长期坚持。

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只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保证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才能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作为社会发展的逻辑起点,成功实现了资本对社会、对政治的控制,金钱政治、寡头政治日益凸显,经济增长停滞不前,社会贫富严重分化,这不仅使西方所谓的“民主”成为低效的代名词,使“民主选举”成为政治闹剧,更深刻地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加速了资本主义衰败的速度。《历史的终结》作者福山近日指出,美国的民主制度在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明显体现了效率方面的脆弱,这种效率并不是单纯的政治对经济的推动的快与慢,而是指整个社会耗费了巨大的资源,却不能有效选拔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领导者。从金融危机发生后爆发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到今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无不暴露出西方政治体制的弊端。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感慨:优化美国政治形态,仅换掉一位国会议员或参议员,甚至换掉一位总统是不够的,必须改变整个体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狠抓实干落实,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大成就。《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在《让我们做一天中国》中指出,一些在西方国家需要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推动的改革,在中国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就推行开来,中国树立起了一种崭新的治理样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确立坚强的核心领袖,是更好地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必然要求。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在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大党,要经受住“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战胜前进道路上面临世所罕见的风险和挑战,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维护党中央权威,加强全党的团结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这是全党每一位党员,每一位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的最高政治职责。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特别是高级干部都要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党员、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态度暧昧,不能动摇基本政治立场,不能被错误言论所左右。

增强核心意识,基础是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党的领导,体现在党的科学理论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上,体现在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上,同时也体现在党的严密组织体系和强大组织能力上。各级党组织只有切实负起党建主体责任,把每一个党组织都建设成为凝心聚力的战斗堡垒,加强纪律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才能实现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重要制度保障。既要发扬民主,又要实行集中,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没有领导核心,就没有正确的集中,也就不可能真正发扬民主,民主集中制就不能得到真正落实。同时也要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党内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必须执行党章党规确定的民主原则和程序,切实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要在巩固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巩固和维护党的核心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本文系作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组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上的动员讲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